top of page
舟船匯聚.只要有心都可以造kanong

文/Nakaw Putun

 

上百歲的Lekal張書燒阿公說:「只要有心接近海,都可以造舟。」

 

數千年前,南島祖先使用獨木舟、支架舟、拼皮舟與帆筏馭風航行至南太平洋諸島造訪、貿易、旅行與遷徙,海洋成為連結世界的一條道路。時至今日,台灣南島民族只有蘭嶼達悟族人使用拼板舟航海與捕漁,其他族群大部份已不再使用傳統舟,Makotaay(港口部落)在Lekal張書燒阿公的描述下,留下了百年的舟船記憶。

 

在過去Makotaay以北的石門和大灣沿岸,以及台東長光部落都有族人的稻田,由於路途遙遠、道路崎嶇,因此擁有同一區塊田地的族人會一起造舟,在稻作收成後協力將稻米以海路運送回部落。舟的製造需要找很直的木頭,如arawayan(楠木)及fidengaw(烏心石木),木材多取自Fafaw(大港山),砍伐下來的木頭會透過秀姑巒溪順流送至下游出海口,再由青年搬回部落。以前的舟是以拼板方式製造,主結構Koraw(龍骨)多取自roniron(莿桐)或lalidec(九芎樹),這類樹的材質細密有勒性較能塑型。造舟時會先沿著繪製的船板線條裁切,裁切時要有一點弧度好讓船身拼接時更緊密,而固定工法是將Koraw和船板鑽洞,再以刺竹的硬枝削尖釘入扣合,最後再用廢棄漁網加入石灰所磨製成黏合劑來填補縫隙並下水測試,下水點包括石門的karanaman及部落墳墓下方的Cingaracan等。船槳則是以榕樹的氣根或刺竹製作而成。

 

Lekal阿公說早期部落約有4-5艘舟,他的氏族也會造舟出海抓ciyalana,舟上會有自製的燈具,當魚群看到光和聽到敲打船身的聲音,會跳躍起來甚至會䂪到船上,可見當時的漁獲量豐富。

© Makotaay Eco Art Village 生態藝術村 

bottom of page